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.
疫情冲击,创投行业如何大洗牌?

疫情冲击,创投行业如何大洗牌?从募资到投资,创投行业都经历了一段寒冬期的洗牌。在疫情发生之前,宽松货币政策和贸易不确定性下降,曾提升2020的乐观情绪,不少投资人预计,2020年或将是触底反弹的一年。

但农历新年到来之际,“黑天鹅”来的猝不及防,令反弹戛然而止。

根据wind数据显示,2020年2月完成投资金额仅81.2亿元,投资案例数仅79家,创投行业几乎暂停了对外投资项目。而去年2月完成的投资金额高达426.5亿元,投资案例数超380例之多,下降幅度超80%。

受疫情影响的不止有国内的创投机构,海外投资大佬也是损失惨重,哀鸿遍野。

据外媒报道,黑石集团专注于能源和不良债务的投资基金遭受了严重的市值损失,新冠病毒大流行和全球石油价格暴跌使其1400亿美元信贷业务此前计提的业绩费用中的92%化为乌有,私募股权基金的组合收益下滑21.6%。

5月3日,一年一度的投资界盛事巴菲特股东大会结束了。据财报显示,一季度归属于伯克希尔股东净亏损为497亿美元(约3508亿元),创下历史纪录;投资组合也遭遇“账面巨亏”超545亿美元。连股神也“割肉”调仓了。


然而,疫情只是创投行业的“催化剂”,种种迹象表明,发展阶段转换已是迫切要求:

世界经济的周期转换

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(Bain & Company)最新一期《全球私募股权报2020》(GLOBAL PRIVATE EQUITY REPORT 2020,英文版),所有退出的持有期中值在2019年降至4.3年,远低于2014年的6.0年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期经济衰退或将再次到来。

在竞争激烈和宏观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,如何有效运作创纪录数量的现金?最有效的应对是更加明智地选择目标、发展行业洞察力和开展尽职调查,从而找到创造价值的新路径。也就是说,全球创投行业今后都需要在进一步提高质量上下功夫。

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

自2018年起,在各种严监管政策一刀切式地猛烈实施下,在中美贸易战反复、持续中,特别是所谓的“民营经济离场论”出现后,经济下行压力迅速加大,亟需深化改革、调整结构,我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。

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,中国经济在量上取得了巨大增长,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但累积了不少突出问题,旧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。

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

2017年,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募资额超过美国市场;综合起来看,自2017年开始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,这也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但总体上,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还主要是数量式增长,在质量上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有明显差距,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不强,长期投资不足、退出渠道不畅、规范程度不高等环节。

金融监管的政策变化

在严监管的政策导向下,资管新规、减持新规、质押新规三大新规出台实施,给募资、退出带来新挑战。

特别是资管新规破刚兑、控分级、降杠杆、提门槛、禁资金池、除嵌套、去通道等,对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影响巨大,募资难愈演愈烈。

而且创投基金前20%的头部机构几乎吸纳了市场上80%的资金,二八法则显现,后80%的创投机构基本已是“囊中羞涩”。

最重要的是,在推出科创板实行注册制的基础上,创业板又迎来注册制改革,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,中国资本市场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,必将告别制度套利,促进价值投资。